用法: sar [ 选项 ] [ <时间间隔> [ <次数> ] ]
选项:
[ -A ] [ -B ] [ -b ] [ -C ] [ -d ] [ -H ] [ -h ] [ -p ] [ -q ] [ -R ]
[ -r ] [ -S ] [ -t ] [ -u [ ALL ] ] [ -V ] [ -v ] [ -W ] [ -w ] [ -y ]
[ -I { <中断> [,…] | SUM | ALL | XALL } ] [ -P { [,…] | ALL } ]
[ -m { <关键词> [,…] | ALL } ] [ -n { <关键词> [,…] | ALL } ]
[ -j { ID | LABEL | PATH | UUID | … } ]
[ -f [ <文件名> ] | -o [ <文件名> ] | -[0-9]+ ]
[ -i <间隔> ] [ -s [ <时:分:秒> ] ] [ -e [ <时:分:秒> ] ]
-A:所有报告的总和
-b:显示I/O和传递速率的统计信息
-B:显示换页状态
-d:输出每一块磁盘的使用信息
-e:设置显示报告的结束时间
-f:从制定的文件读取报告
-i:设置状态信息刷新的间隔时间
-P:报告每个CPU的状态
-R:显示内存状态
–u:输出cpu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v:显示索引节点、文件和其他内核表的状态
-w:显示交换分区的状态
-x:显示给定进程的装
-r:报告内存利用率的统计信息
sar -u #统计CPU的使用情况,每间隔1秒钟统计一次总共统计三次:#sar -u 1 3
#%user #用户空间的CPU使用
#%nice 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的CPU使用率
#%system 内核空间的CPU使用率
#%iowait CPU等待IO的百分比
#%steal 虚拟机的虚拟机CPU使用的CPU
#%idle 空闲的CPU
#在以上的显示当中,主要看%iowait和%idle,%iowait过高表示存在I/O瓶颈,即磁盘IO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果%idle过低表示CPU使用率比较严重,需要结合内存使用等情况判断CPU是否瓶颈。
sar -q #查看平均负载:
#runq-sz 运行队列的长度(等待运行的进程数,每核的CP不能超过3个)
#plist-sz 进程列表中的进程(processes)和线程数(threads)的数量
学生在每次作业里得到的分数相加,除以所有作业的最高可能得分,乘以100,就是作业的平均成绩。如(01-09中间号为05)(16-26中间号为21)也就是长距离两数相加除以2得出备用号。如果用馒头叠加法道理也是完全一样,把1个大和尚分3个馒头和3个小和尚分的一个馒头加起来4个馒头设为一单位,那么100个馒头就有25个这样的单位,那么也就是说大和尚吃的馒头总数肯定是占据了100个馒头当中的25个3相加,小和尚吃的馒头总数肯定是占据了100个馒头当中的25个1相加linux常用命令,这样一来答案直接就得出来了linux常用命令,25个3相加大和尚就吃75个馒头,25个1相加小和尚就吃了25馒头,然后再用大和尚吃的馒头数除以每个大和尚吃3个馒头的提示得出大和尚是25人,或者用小和尚吃的馒头数除以每个小和尚吃1/3馒头的提示的得出小和尚是75人,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相比人数列队法而言馒头叠加法的解题方法只是过程上不可避免的多了一个步骤,其余部分还是一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本题最后所要给出的答案是人数而不是馒头数所以多一个步骤在所难免。